[摘要]居民石油消費僅占能源消費的1/3,居民獲益并不“那么美”。 |
28日美國商品原油庫存指數(shù)公布后,油價又再次撩撥國際市場神經。隨美原油庫存創(chuàng)近80年新高,國際油價再次受重挫,降至今年新低。主力原油合約場內交易中收于每桶44.45美元,跌幅3.9%。油價跌跌不休,對經濟沖擊大還是提振大?
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署28日早些時候發(fā)布報告顯示,美國商品原油庫存在截止1月24日當周增加890萬桶,遠高于普氏能源的調查所顯示的,庫存增長350萬桶的分析師平均預期。
同時,上周美國的商品原油庫存總量是4.067億桶,是192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。汽油和精煉油庫存減少。數(shù)據(jù)公布后油價自低位小幅反彈,但隨后暴跌至六年新低。
受此影響,紐約商品交易所3月主力原油合約周三跌1.78美元,收于每桶44.45美元,是2009年3月11日以來的最低收盤價,完全逆轉了之前一個交易日中2.4%的漲勢。其他油價方面,2月配方汽油合約報價周三下跌0.5美分,收于每加侖1.3450美元,跌幅是0.4%;2月餾分燃料油合約同期跌3美分,收于每加侖1.6318美元,跌幅是1.9%。
各路央行推出量化寬松的好窗口
普遍認為,油價下跌會提高消費者購買力,由此帶來的需求增長。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時也表示,油價下跌有利于中國經濟與就業(yè)增長,還可能抑制非化石能源方面的新投資。
同時,油價下跌導致物價的下滑,在全球物價壓力減弱之際,各國紛紛加入降息陣列,推出量化寬松政策。新加坡成為本月第九個放寬貨幣政策的經濟體,此前有歐洲央行推出量化寬松計劃,還有加拿大、丹麥和印度央行調降利率。
對原油依存度較大的國家,例如中國(對外依存度60%),國際油價“跳水”,會顯著降低進口成本,同時為這些國家擴大戰(zhàn)略儲備創(chuàng)造時機。據(jù)海關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14年,中國共進口原油3億多噸,同比增加9%。以日均進口原油600萬桶計算,每桶少10美元,就相當于每天減少6000萬美元的支出。
對產業(yè)講,物流運輸、航空化工等部分“喝油”大戶,都會因原材料價格降低而獲利。
對于普通受眾,油價降低可以減少出行成本,擴大其他領域消費,老百姓“錢袋子”或許能省下不少支出。在中國成品油價格迎來“十三連跌”后,私家車主或許能省下不少油錢。
居民成本下降?或許并不“那么美”
但是瑞銀集團特約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,對經濟政策方面,低油價雖然給貨幣政策創(chuàng)造空間,但控杠桿導向下政策不會大幅放松。
此外,由于政府不斷上調成品油消費稅,目前為止國內油價跌幅僅為國際上的一半左右。而且,一些公用事業(yè)、交通運輸和能源價格仍受政府管制,而決策層可能希望借油價下跌的機會減少此類隱性補貼。
同時在最為關注的“油價下跌、消費稅上調”的循環(huán)里,居民真正能從國際油價下跌中得到多少實惠。
2014年7月以來,伴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“斷崖式”下跌,迎來罕見的“十三連跌”。但2014年11月28日、12月12日、2015年1月12日三次成品油價格下調均“遭遇”消費稅上調,使得國內成品油價格下降幅度明顯低于國際原油跌幅,影響經銷商、貿易商經營決策,同時居民受益明顯減弱。
對此汪濤表示,石油在我國能源消費中占比僅18%,而居民石油消費又僅占能源消費的三分之一。因此油價下跌對居民實際收入和消費的影響并不大。而2013年美國的汽油和液化石油氣消費占整個石油消費的比重高達60%。加之政府不斷上調成品油消費稅,目前為止國內油價跌幅僅為國際上的一半左右。因此,油價下跌對應的居民消費成本的下降或許并不“那么美”。
2015年繼續(xù)跌?
雖然自2014年夏季以來,油價已經下跌接近60%,但市場仍然受到供應過剩和需求不足的困擾。各大機構繼續(xù)降低油價預期。
巴克萊銀行報告認為,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的2015年均價應該是每桶42美元,低于12月1日報告中提到的每桶66美元;布倫特原油合約報價的2015年均值是每桶44美元,同樣遠低于每桶72美元的先前預測。巴克萊還將兩組基準合約報價的2016年預期值分別調整到每桶57美元和每桶60美元。
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昨日發(fā)布的《201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(yè)發(fā)展報告》也認為,2015年國際油價走勢前低后高,總體水平較2014年大幅回落。預計2015年WTI原油年均價料在55-65美元/桶,布倫特原油年均價料在60-70美元/桶,兩者價差將進一步收窄。2014年,WTI原油期貨全年均價92.91美元/桶,布倫特原油期貨全年均價99.45美元/桶。 |